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terievv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7-02-22 14:50:15
看板 Folklore
作者 afishlun (        fish)
標題 [新聞] 紙神像復興 北港大師尋回失傳百年技藝
時間 Fri Feb 17 11:38:38 2017


新聞連結:
http://bankofculture.com/archives/2045
紙神像的復興——北港大師尋回失傳百年的技藝 - 文化銀行|BANK OF CULTURE
[圖]
[圖]
[圖]
生在台灣,多少都會有到廟宇參拜,或是在路上碰見繞境慶典的經驗,而你是否曾注意——「神像」是用什麼做的呢? ...

 
新聞內容:

文/鄧欣容 圖/黃語婕、鄧欣容

生在台灣,多少都會有到廟宇參拜,或是在路上碰見繞境慶典的經驗,而你是否曾注意—
—「神像」是用什麼做的呢?前去拜訪唯森紙藝的那天,行經北港武德宮一帶,四處鑼鼓
喧騰,一路上人潮湧動、遶境隊伍綿延數公里。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北港武德宮的百年大醮——「圓醮遶境・笨港踏金磚」。熱鬧的
祭典萬頭鑽動,唯森紙藝的老闆蔡爾容告訴我們,「外面大大小小的宮廟建醮,所有紙神
像的頭都是我們家做的!」這可不是自說自話,台中教育大學教授林茂賢便曾親口對蔡爾
容的太太說:「我參與了那麼多的建醮祭典,看見每一種神像的臉幾乎都有固定樣貌,原
來就是出自你們之手!」


唯森紙藝的老闆蔡爾容是兩岸三地唯一的紙塑神像大師。


一紙二土三木四金  神像材質大不同
其實,神像的材質與其靈性息息相關——早期民間相傳「一紙二土三木四金」,認為紙是
入神最快且最好的塑神材質,一般法師亦公認「紙神明」最是靈驗,在做法事時神明一請
就來!

紙神像是源自於唐朝的千年傳統技藝,傳到明朝時又分為南北二派——南派為較常見的紙
糊神像,利用竹子、木頭等媒材先塑造形體,外表再糊上紙,俗稱薄胎,保存性不佳,每
年都需要更換,通常在祭典結束後便會被燒掉;北派則為紙塑神像,用以長年供奉,堅固
牢靠、不遭蟲蛀。中國目前還保存一尊明朝紙塑神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


失傳百年紙塑技法 北港鎮唯一傳人

紙塑神像因作工繁複、製作時間長、價格高昂以及不容易學習等因素,清朝以後,已罕見
於世,後加上中國半世紀以來對宗教的打壓,此技藝幾近失傳。蔡爾容捨棄高薪,回到家
鄉雲林北港,成為兩岸三地唯一的紙塑神像製作匠師,他做的紙神像遵循古法,不但栩栩
如生、有著筋骨皮肉,更可保存百年不朽。


蔡爾容尋回失傳百年的紙塑技法,工藝成就獲國際肯定,不但曾四次參與柏林國際工藝展
,更經常至對岸參與展覽,獲中國文化部非遺司(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可,新加坡廟宇甚
至曾向其訂製造價百萬元的二十尺大王船。圖為2012年,蔡爾容登上TEDXTAIPEI分享其工
藝。



然而,從一開始製作紙神像的頭,到最後研究出失傳已久的整尊紙塑神像製作技法,其實
經歷了近百年的波折。

蔡爾容的祖父出生於民國前六年,一生以布袋戲為業,因為到全台各地從事布袋戲演出的
緣故,與許多廟宇的道士、法師熟識,經常互相幫忙。到蔡爾容父親接手家業時,家中開
始轉而替部分戲團雕刻木質戲偶頭。


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後,國共分立,兩岸之間斷絕物資往來。當時廟宇道士舉行法會時面臨
紙糊神像老舊、損毀的處境,然而過去神像的紙臉都是由中國帶過來的,本土藝師只會做
紙糊神像的身體,並沒有人會紙臉的紙塑技法,道士們苦尋無師,央求蔡父試著製作。


蔡父於是與道士們考究經典,經過兩年的反覆試驗,方成功作出與先民昔日所攜神像相同
的紙臉,成為全台唯一擁有紙塑技藝的藝師。

頭像製作完後需陰乾,而後上色的動作則由蔡爾容的太太卜雅菡一手包辦。


捨高薪回鄉 五年苦尋失傳技法

到了民國八十三年,原本從事科技業、前景看好的蔡爾容,面臨父母老病、家業岌岌可危
,抱持著對傳統工藝傳承的使命感,加上妻子卜雅菡的全力支持,倆人義無反顧地回到北
港小鎮接手紙塑工作,並決心發展紙塑技藝。


此時有顧客抱著百年前先民從中國家鄉帶到台灣的紙塑神像前來拜託蔡爾容修復與製作,
他下定決心將失傳百年的古老技法尋回,自此踏上了長達五年的試驗之路。在那五年之間
,他到各大圖書館翻閱上百本古書,甚至曾踏訪中國學藝。


耗費大量心力與金錢投入研究與試驗,經過各種考據與反覆推敲,最後終於摸索出紙塑神
像的技藝,弄清製作過程的三十道工序,還原了古書中紙神明的真實樣態,成為兩岸三地
目前唯一的紙塑神像製作匠師。


引經據典 神尊製作大有學問
與蔡爾容對話的過程中,不時感受到他對紙塑工法的堅持與熱忱,以及他對神尊將相的深
深虔敬。在介紹神像作品時,蔡爾容經常信手拈來一個又一個神尊的歷史故事,並且皆為
古籍所記載,一點也不馬虎。


蔡爾容說,現今神像製作經常忽略考據的重要性,這是對神明以及歷史文化的不敬。蔡爾
容製作的神尊,從面部神情、輪廓、軀體樣態,到裝飾、衣著、道具,個個做足了功課,
謹慎且追求完美,是他的堅持。




圖為斗母元君神尊。蔡爾容說,斗母元君有著四面八手,過去有人製作「斗父」神像,未
經考據以為也是四面八手,其實古書中記載斗父是一位中年道士。


遵循古法謹慎做工 原料力求原始自然

這樣的堅持,還能從他的紙塑技藝中明顯體會。蔡爾容還原千年的紙塑工法,選用天然的
傳統原料——包括竹子紙與麵粉漿糊。
竹子紙是所有紙材中最接近東漢蔡倫所造的紙,做法繁複,必須用竹纖維浸泡石灰,經過
煮爛後抽出一絲絲的長纖維方得製造而成。它的性質與一般紙漿截然不同,不但強度高,
更杜絕發霉和蟲蛀、保存性佳,甚至具有如人體皮肉一般的彈性。而使用麵粉所做的漿糊
也是依循古法——化學合成的膠水經過七八年後便會失去黏性,天然材料製成的麵粉漿糊
則能更加強效且長存。


蔡爾容向我們展示竹子紙,透光後更可清楚間紙張中的竹纖維。


製作的過程蔡爾容也堅持做到最好,他使用的紙塑技法為「脫胎換骨」——也就是使用黏
土塑型成胎體,而後層層將竹子紙疊塑於其上,形成完整的厚實軀體。陰乾成型後,用刀
將其剖半,挖出兩殼之中的黏土胎,再將兩殼黏合回復原狀,如此一來便能使胎體擁有竹
子紙的彈性觸感。


蔡爾容解釋「脫胎換骨」的原理,手中所持的即是脫去黏土胎的竹子紙殼體。


接著使用鐵絲、棉花、竹紙等材料製作四肢,成形後用力一捏,竟可感受到筋骨皮肉的神
奇觸感!我當下驚呼不已,蔡爾容則認真地說:「為了妳這句話,我研發了兩年!好不容
易才達成古書中所說的狀態——筋骨皮肉皆俱。」除了軀體皆須由手工層層塑紙打造外,
神尊的配件也多由蔡爾容、卜雅菡倆夫妻人工製作,加上陰乾所需的時間,完成一尊紙神
像的時間約一個月到四個月不等。


蔡爾容要我用力捏捏眼前這尊土地公的腿部,一捏之下居然感受到了如人體筋肉的驚奇彈
性。

蔡爾容正在黏貼魚鱗甲,每一個鱗片皆為手工製作,十分耗時費工


用心護持 百年技藝永流傳

除了製作紙神明外,倆人更將紙塑技術用於製作繽紛多彩的官將、喜慶面具,以及官將首
筆筒、書籤、吊飾與精緻髮髻等文創商品。

蔡爾容的工藝成就獲國際肯定,曾四次參與柏林國際工藝展,圖為夫妻倆在柏林工藝展中
展售文創商品。


「把最傳統的東西,又讓他重新活過來。這是我們這一代的任務,跟責任。」蔡爾容夫妻
對於傳統技藝用心堅持、努力耕耘和積極創新,使古老的技藝再度甦醒,並且更加閃耀動
人。


訪談過程中,夫妻倆言談認真而親切,偶爾發出開朗的清脆笑聲,令人感受到他們對這項
工作的熱愛和投入。我從兩位認真且自信的迷人神情中,深刻地體會到倆人對傳統技藝的
溫柔疼惜,並且衷心盼望這項起死回生的古老技法永久流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48.154.118
※ 文章代碼(AID): #1Ofd14sc (Folklor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lklore/M.1487302724.A.DA6.html
augm60: 推1F 02/17 16:01
trash878878: 推2F 02/17 16:53
jokerleo815: 推3F 02/17 21:00

--
※ 看板: terievv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222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