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yboy38 (boy都不boy了)
標題 [其它] 關於產地的處理廠
時間 Fri Dec 29 11:56:15 2023


剛好有朋友問我處理廠的問題,整個思考下來滿有趣的,

大家都知道出自不同烘豆商的熟豆會不一樣,

也都知道不同產地、處理廠的生豆會不一樣。


那來自同一個處理廠,同一種處理法的生豆呢?


最近剛好遇到這樣的實例,我使用的衣索比亞 伊迪朵處理廠 G1日曬,豆袋如下。

https://imgur.com/lnDZWhk.jpg
[圖]

生豆是跟守成買的,後來發現另外兩家生豆商 圓石、克菈菈也有伊迪朵的品項。

圓石也有強調是來自出口商Ardent的貨,G1日曬,有標批次,沒有標示豆種。

克菈菈則是沒有標示出口商,G1日曬,豆種是74112。


守成的資訊原本就公開在官網(如下連結),其他兩家都是報價單,未獲同意就不截圖。

https://harucafe.com.tw/finca/ethiopia-ardent/
衣索比亞 Ardent系列 Ethiopia Ardent | HARU COFFEE 守成咖啡
[圖]
Ardent咖啡貿易公司,創建於2017年,位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

 

https://imgur.com/dKNvTJc.jpg
[圖]

https://imgur.com/mpqn3zW.jpg
[圖]


這個case有幾個有趣的點,

首先,是兩家有明確標示出口商,表示這個出口商的名號對產品是加分的。

不然台灣的生豆進口商不會想讓大家知道他的貨源。


再來是風味,我沒有喝過圓石的,守成、克菈菈都有喝過。

我認為扣除烘豆的差異,守成、克菈菈的喝起來是同一種調性,

都是不錯的日曬豆,果乾香氣、乾淨,沒有同時比較難分高下。


另一個有趣的點就是,


剛好三家的價格有差距(300多~600元),價格高的會明顯遭到狙擊。

站在我的角度來說,假設別人用每公斤300多塊的伊迪朵日曬G1,

我用600塊的伊迪朵日曬G1,價格上就被輾壓了。

還好我使用的價格在中間,而且水洗、日曬討論度偏低,沒受到影響。


雖然說找豆子還是風味/價格先決,但是遇到這種撞衫的,

就算600塊的那一支風味有到800塊的水準,也只能pass。


當然這樣對品質好的批次不公平,長久下來,生豆商幾次撞衫賣不掉,


遇到規模較大的處理廠時,就會避免挑選價格高、品質好的批次。

退而求其次,挑選品質、價格都中等的批次,甚至挑選最便宜的批次。


我認為盡量標示清楚,透明,或許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解方。

生豆商,盡其所能把來源、批次、處理法標示清楚,

烘豆商,把生豆商提供的資訊標示清楚,烘豆日也誠實標示。

整個產銷履歷串起來,消費者就能清楚比較各品項的差異,再決定要花多少錢。

咖啡產業漸漸透明起來,想靠資訊不對等獲利,只會越走路越窄而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市場,總是會倒向人多的那一邊。

不意外,又寫成一篇逆風的文章,但我這邊的人會越來越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2.207.73 (臺灣)
※ 作者: gyboy38 2023-12-29 11:56:15
※ 文章代碼(AID): #1bZaDXzn (Coffe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703822177.A.F71.html
newererw: 好文1F 12/29 12:52
seaslug: 另一種應變的方式是掛上特規批次之類的形容詞,
除了出口商名氣以外,也可宣稱特選批次,當然最後還是
要看實際的風味是否能撐得起那個價格2F 12/29 13:38
vein828: 我覺得透明化應該要抱著意識形態的態度去做,而不是覺得我寫越清楚消費者就越能看懂越能多付錢,畢竟一個初次消費者會不會培養成熟客看的還是你選豆跟烘豆的技術;而透明化應該是大家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情5F 12/29 14:54
lin89710: 還是不一樣  每塊產地每年風土都不同 豆子原料就不一樣了 打包送去處理場就算用一樣的處理法當然也不會相同
最後的價格一定是風味先決  每年剛採收幾千上萬個批次的時候 生豆商有辦法從這個階段下訂豆子 價格肯定是最低9F 12/29 15:05
gyboy38: v大,同意,商品還是要回歸到商品本身競爭力。您最後一句就是目前的問題。13F 12/29 15:09
lin89710: 接著就是會有一些評鑑開始送審  第一輪入選可能幾百支這時候價格就會往上跳大概一倍  但也是之前幾千支裡面就存在了15F 12/29 15:10
gyboy38: lin大,看起來您很了解產地的運作模式,如果方便,希望能聽您分享更多資訊。18F 12/29 15:20
lin89710: 我不是真的生豆商 沒有實際走過流程,只是有認識的豆商簡單聊過衣索匹亞的進貨流程而已 ,開一個串怕有些細節說的不精確會被板上真的豆商糾正XD
所以只在你下面用推的回答你有明確提到的問題
同一批豆子 同一個處理場 處理的日子不同天氣不一樣
多曬兩三天  風味也就不一樣了
就當我講故事吧 不要談細節
最開始豆子採收了,咖啡農普遍沒有後製技術所以都送到處理場去,後製曬乾之後直接批發標售  大概可以想成我們農會跟批發市場那種樣子  規模再更大
這時候只有編號 產地 沒有風味介紹  也是最菜市場價
生豆商可以下訂樣品豆來試,但是幾千上萬批也是大海撈針這時候就是看經驗了 每個地方今年的氣候(風)土壤(土)
或是往年的品質 前幾年有沒有類似的氣候 都是挑樣品的參考, 挑出你覺得有興趣嘗試的樣品等拿到了試過之後下單購買,這時候的價格大概就是台灣賣300上下的豆子
然後接著可能有COE 或是各種評鑑會 會先海選幾百個批次可能由各處理場申請或是一些機構  篩出幾百支到第二階段評鑑也不是只有COE吧 各種的都有可能  總之透過一些方式將整年度的豆子篩出一階到幾百支以後 這時候才買的價格大概就是台灣看到四百出頭的生豆 當然,你在上一階段就買到了有被選到這階段的豆子  就是你能賺到錢的本事
然後再一輪有人進來評測這幾百個,找出幾十支豆子入選入選的再一輪挑出一個分數以上的變成競標
每一個階段 你的選擇變少了 但是價格也就跟著上去了
這些是走合作社的豆子  小農跟客製應該不在裡面
所以現在如果是六百以上的 生豆商可能還會另外取個名字不會只寫處理場 就可以跟別人家同處理場的做區分20F 12/29 15:39
janson0125: 你有確認他們的批次一樣,還是Ardent前一手來源一樣48F 12/29 16:36
gyboy38: 感謝lin大詳細的回覆,看起來真是海選,每年來一輪也是很疲勞。
janson大,這就是不透明的點,我只能往上一層找出認同其品質的生豆商,並相信他提供的資訊。49F 12/29 18:10
lin89710: 台灣精品的市場不小了  豆商在進貨肯定高品質的也會碰CP值的也會碰  我覺得店家做的就是試味道找到適合你的商品吧  豆子個性跟烘豆師個性相近的商品
命名這件事情  我覺得圓石就走得很早也做得很好
好幾支豆子喊名字大家就知道是他家的貨  名字取的也好53F 12/29 19:18
sommerbrisen: 這邊也分享一下我聽到朋友分享的印度茶葉的模式 應該是有點相似 茶和咖啡都是季節風土後續處理很鮮明的作物
中大型的歐美茶商都是直接契作或一開始就和茶園、莊園談計劃性種植或直接把整片土地買下來自己操作 無論是低價或高價的茶種都有這個需求 若高價茶非契作茶商也會在第一時間就直接和莊園試茶訂走 不會流到競標的階段 當然還是有些少量流出或小型茶園的操作不同
茶園莊園都會影響 甚至我們說同莊園同座山不同側的茶葉就有風味差異 哪一天哪個時間採 哪個師傅做茶的都有差別
重點還是在於茶商的選茶能力和在茶產區的人脈廣度才有辦法穩定他們自己的品質
說真的物產的履歷標示透明度是重要的 但這個系統的建構成本非常高 加上一般人和一些基礎的玩家是不會研究到這麼深
咖啡也有太多變因 就算真的是同一天的豆子 不同的生豆保存 不同人烘 不同人沖都各有其美妙之處 不如就一期一會看待 反而是收到生豆後是什麼樣態就好好的感受好好的烘 我覺得也很重要58F 12/29 19:30

--
作者 gyboy38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