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warrenchen
作者 warrenchen (愛管閒事)
標題 [雜記] 二月五日 - 整理婚訊有感
時間 2013年02月05日 Tue. AM 10:55:02


未寐,整理囍宴資訊有感。

※禮數,過多或不足,都是失禮..
 然而,若要衡量那微妙的平衡點,
 除了易生比較心的「禮金多寡」,
 還有導致分別心的「交情深淺」吧..

 『為何你給誰的較好、較大,所以我跟你不熟?』
 『送筷子是催我快點嫁出去嗎?』
 ...


※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替代方案多備幾個。
 滿足自己理想期待的 100% 方案,
 屈就家庭或社會標準的90% 方案,
 妥協於預算、時間、體力等有限資源的 80%...
 一直下修至最低限度,至少要『完成』的65%方案... ....


※Balancing. Between career, family, spiritual, material, health and wisdom..

※【囍帖】,我以為只是單純的邀請帖,
 參與兩個家庭合一的喜樂與儀式。
 一個共同社交圈群組共享的場合。

 但,不知為何,
 當這些認知被現實的「禮金」或「禮俗」所綁定時,
 似乎無形中被制約「喜帖 = 不附發票的禮金回函信封」,
 或稍早訂婚時顧慮的「喜餅 = 不附郵票的喜帖通知書」。

 就連「回禮」這件事,也都與內在的聲音相去甚遠..

 回什麼禮?喜米、喜筷、婚禮小物..
 紅包怎麼包?開門的、跳床的、執篩的、奉茶的...
 禁忌?(下聘跟婚宴不說「再見」,謝神不拜芭樂、釋迦、蕃茄,
     新人房燈不可熄、床不可動,黑或白=不吉、亮色=喜氣...)
 生肖不宜?(屬虎=凶, 屬龍=吉)
 

 也難怪,近來有不少朋友,
 讓婚禮【分享喜悅、共同慶祝】的本質發光,
 自製喜帖,不收禮金,自由參加.. ...


※『婚事,長輩們是導演,新人是演員。』某前輩如是說。
 「尊重社會期待值」與「追求自我意識」的平衡點。

 或許這例子不是很好。比方說,提親前的『唉呦我們也不太計較繁文縟節,
 讓上過課、辦過宴會的新人處理就好』,一直到婚紗時的溝通,婚宴前後的
 激烈爭執,與妥協..

 但換個角度說。若非長輩們的積極介入與協助,或許忙於事業、同儕與家庭
 間的我們,下班後的有心無力、拖延再三,也頗難圓滿而順利的完成吧。


感恩。Namaste.
In Lak'ech.

--
※ 作者: warrenchen 時間: 2013-02-05 10:55:02
※ 看板: warrenchen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78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