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terievv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5-02-15 17:10:46
看板 historia
作者 blackillidan (太極前殿)
標題 [轉文] 吳政憲、日治時期臺灣電力發展
時間 Wed Feb 11 09:44:56 2015



  各位好,這次貼的是吳政憲教授在台灣圖書館的演講:日治時期臺灣電力
發展。這也是台圖的台灣學系列講座,第八十七場,時間在前年十一月。

  這題目本身很專。但或許可以延伸思考一個問題。解讀歷史,特別碰到政
權轉移時,到底該強調歷史的割裂姓?還是延續性?釐清這個問題,或許會幫
助我們弄清為何會有激烈的是非功過爭論。

  
  側記原文網址連結如下:
  http://ppt.cc/VyMG
歷史學科中心 - 公共討論平台
歷史學科中心提供您最新課綱的動態、大考資訊、豐富的教學資源、研習教材檔案、及最新的歷史活動訊息、好站連結等線上資訊,歡迎您一同爲高中歷史教學努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臺灣圖書館台灣學系列講座(87)
日治時期臺灣電力發展
講師:中興大學歷史系 吳政憲教授
時間:2013/11/9

  今日的台電來自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過程可分為三期四軸。三期指的是經營方
式由民營→官營→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的過程。四軸指的是四個淵源的體系,一為官營演
變至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二為台灣合同系統(在各地的供給系統不一,於1920年代遇到
經營困難,最後併入臺電);三為臺灣電燈系統(位在嘉義、新竹,一樣併入臺電);
四為東臺灣電力系統(比前者更小、更分散,先合併為東臺灣電力系統,之後併入臺

電)。

    若欲尋找臺電資料,可到以下四個地方:臺灣圖書館。大部份的資料也都在這裡;
台灣日日新報(現在已經有數位檢索系統,不像以前只能看微卷。但吳老師也提醒,數
位檢索系統可能會疏漏一些小地方,比如廣告,甚至還有「昨日物價」這種重要民生資
訊);臺大法學院圖書館,日文書收在B庫;中興新村的省文獻庫。


    吳老師先說明臺灣照明設備的演變,之後再說三期四軸的發展。

    日本治臺以前,已經有廿年水力、火力發電的經驗。臺灣最早的電燈是劉銘傳在臺
北設的。但吳老師指出不能太誇大劉銘傳的電燈的功用。此燈太亮,不能在民宅使用,
所以只能設在城門,因此對民生並沒有太大影響。臺灣有一種說法,認為劉銘傳曾計畫
在龜山設置水力發電廠,之後由日本人實現。這個說法大有問題。劉銘傳1892年設立的
電燈使用直流電,我們現在用的是交流電。劉銘傳若在1892年做到,就太超越他所處的
時代了。因此吳老師認為劉銘傳與龜山水力發電的關係,應該只是臺灣人自創的說法。

    民生照明工具的演進為油燈→瓦斯燈→電燈。早期燈油約佔臺灣每年進口總值的
10%,算很重的比例。當時臺灣的油與槍械皆由香港進口,而且也有不少仿冒品,在油桶
中加水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李春生的興起也與照明過程有關,他的發跡就來自燈油
買賣。李吃下了北部市場,若有競爭對手,他便削價競爭,等獨佔市場後再漲價。入冬
前往往是進口燈油的高峰。燈油價格在1919-20年間大漲(應是一戰的影響),21-23年
企業整併,價格又下降。


    吳老師也引用自己論文中的電燈與油燈數量的比較圖,說明約從1905年開始,電燈
數量多於油燈。原因是電力成本遞減、油價則會隨時波動。但吳老師也跟著說明,這個
比較圖是論文為了量化統計而做,無法反映事實上的庶民生活,實際上是沒意義的。因
為傳統農村沒有夜生活,也不需要電燈。日治時代臺灣電燈普及率最高至45%,但仍不能
因此認定臺灣人生活大幅現代化。吳老師指出,當時使用電燈的大部份是官方機構、商
店與旅館,亦即民間只有商業與服務業才有這種需求。燈泡太貴,一般人買不起,市面
上也買不到。若燈泡壞掉,只能帶著舊燈泡到原本取得的單位換新燈泡。因此不能過度
誇大日治時代電燈對民生的影響。


    回到三期四軸的發展。主線為民營轉為總督府官營的路線。最初是民營的臺北電燈,
此公司本想在天母設水力發電廠,因當地硫磺影響管路作罷。這間公司實際上並未營運
就胎死腹中。第二間民營公司是土倉龍次郎(可爾必思就是其家族經營的)主導的臺北
電氣。這間公司個股東有不少臺灣人,李春生、辜顯榮都列名其中。臺灣人的持股並不
多,但至少出現臺人持股這樣前所未有的狀況。


    雖然同樣是日本人,本島日人與在臺日人也有對立。總督府不想讓本島日人入主臺
灣電力產業,於是尋找在臺日人幫助。由於在臺日人不想接,最後由總督府主導官營(
最後仍有部分日本財閥持股,例如三井)。最初只有台北、台中、台南三座都市有電。
這三座城市再依序影響周圍的基隆、彰化、高雄。由於各地距離供電線的長度不一,原
本南北電費並不統一,總督府官營後才實現電費統一。吳老師也指出日治時代與現在的
台灣電費,與世界相比仍算便宜。臺電至今仍不民營,一方面源自日治時代,另一方面
也因供電網絡必須連通全國,必須有統一系統。


    關於發電事業則與水力有關。日治時期台灣有兩大水力發電:龜山水力發電所與日
月潭水力發電廠。龜山水力發電所曾遭遇原住民抵抗,即屈尺事件。事後日本人立碑紀
念。該碑於光復後先被當作洗衣板,最後則被丟入河中。吳老師曾在倒塌前至龜山水力
發電所觀察,當地耆老陳先生與他分享二戰後期在發電所附近的生活。陳先生說當時他
們常在河中游泳,發電所內僅有少數日軍駐守。日軍在發電所內儲存的民生物資,成為
小孩游泳後偷吃的點心。龜山發電所最後在山中荒蕪,完全沒有全台第一所水力發電所
的光環。本有提案將其再造為觀光資源。但就在政府與持有人交涉價格時,龜山發電所
就倒塌了!


    明石總督本想將發電所蓋在花蓮,因地質不合,最後改成日月潭。此發電所在1919
年發電量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七,但此排名在1930年代大幅退後。這有幾個原因:台灣
缺乏鋁土,因此擴展電力缺乏誘因;日本另一個殖民地朝鮮的發電量也超越台灣;日資

東北更有興趣。因此台灣電力失去吸引力。最後台灣的電力事業,在二戰扭曲為軍用

日月潭發電廠的完工也不順利,中途曾因資金不足停工。發電所的出現促使電燈普及率
由兩成升至四成,但供電並不穩定,常停電成為該時代的共同記憶。個體戶無法對抗政
府,人們就組織串連,批評台電是當時社會運動的顯學之一。


    當時也有書籍介紹電燈。《公學校用國民讀本》的圖畫中,畫出電燈、電話、電風
扇、電車等象徵文明開化的新事物。《台語類編》描述了使用電燈的方式與生活。廣告
甚至強調昭和新女性要為家人建康著想,所以要多用電燈才能避免近視。不過到了戰爭
時期,電燈又改強調擋光性了,為的是避免盟軍轟炸。順帶一題,從前看待電風扇並非
視為製造涼風的工具,而是用來殺蚊子-把蚊子吸進風扇裡打死。


    最後是電力與社會狀況的案例。台電於1919年發行股條(非股票)說明當時的泡沫
經濟與投機心態。當時許多教師與菜籃族紛紛搶購台電股條,市場為此人潮洶湧,大稻
埕地區甚至有人請上海戲班來演戲刺激人氣。結果最後泡沫崩潰,許多人慘賠。這是台
灣學習現代經濟的一場慘痛教訓。


    吳老師也仿照現在電信業者的方式製作了電燈的ARPU(電力的平均營收貢獻)。台
灣在1930年代的電燈普及率雖節節上升,但平均營收卻節節下滑。這跟美國完全相反
美國電燈越普及,人民使用的電器也越多,因此電力營收也跟著上升,代表經濟與消費
力都有提升。台灣這樣的狀況,說明當時台灣社會仍不成熟,並沒有這樣的經濟與社會
結構。所以關注日治時代的現代化時,必須注意當時的社會是否真的如此?又或者只是
我們想像如此?


--
                                海軍陸戰隊隊歌
                          為海軍收戰果  為陸軍作先鋒
                        空中炸彈  艦上炮聲  轟隆隆隆隆
                    水上策飛馬  灘頭建奇功  男兒到此最豪雄
                        高揚青天白日滿地紅  四海起雄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68.236.252
※ 文章代碼(AID): #1KshGYI7 (historia)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23619106.A.487.html
blackillidan:轉錄至看板 TW-history                              02/11 09:46
kanako: 為什麼發電需要鋁土?煉鋁不是電太多才做的事情嗎1F 02/11 10:51
謝謝提醒,我猜是當時打逐字稿的筆誤。
※ 編輯: blackillidan (203.68.236.252), 02/11/2015 11:08:35
slcgboy: 難怪課本畫圖都是劉銘傳在城門的大電燈2F 02/11 11:47
Alica: 那個年代的電網是供DC的沒錯 AC後來才出現3F 02/11 14:00
swpoker: 煉鋁需要大量電力,所以提供發展電力的誘因4F 02/11 17:06
whlex: 原來近百年前就流行批評台電了!!!5F 02/11 19:29

--
※ 看板: terievv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406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