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 ott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2-03-28 02:29:05
看板 movie
作者 likeqiang (李克強)
標題 [新聞] 王晶:我經歷的電影興衰
時間 Sat Mar 10 01:24:32 2012


王晶:我經歷的電影興衰

直到現在,電影圈里的很多人都還在談論王晶去年的電影《大內密探靈靈狗》。這部被
網友評為“爛片中的爛片”的電影,以4000萬的投資一舉拿下1.03億元的票房。很多電
影制片人都因為這部電影背上了包袱,因為他們每見一個投資人,對方都會拿這個案例
說:“你看人家《靈靈狗》怎么就能賺錢?”


  在接受《中國周刊》記者采訪時,王晶感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走的太快了,按
照我的理解,當一個社會人均年收入達到小康后的二十年,電影才可以成為流行產物。
當年的日本如此,法國如此,現在中國內地也如此;而當人均收入高于小康時,人們就
開始追求個性了,觀影受眾必然分流。以中國現在的速度來看,可能不到二十年,整個
電影受眾就會分流。”


  黃金盛世

  在導演王晶的經歷中,1988年香港電影才算真正駛入了“黃金時代”。

  1977年,生于電影世家的王晶編寫了第一部電影劇本《鬼馬狂潮》,邁出了商業電
影道路的第一步;1981年,他加盟邵氏,擔任導演,推出了首部作品《千王斗千霸》,
這部集警匪、槍戰的作品上映后一炮而紅,以500多萬的票房位列當年十大賣座港片第九
位。


  與當下的內地電影市場不同,自香港電影誕生起,院線就是其重要的經濟支柱,邵
氏和嘉禾業內大佬,有充足的資金自產自銷;其他院線則選擇資助導演。1988年,香港
成立了一條新院線,新寶院線。當年港產電影發行量就激增到110部,比1987年多了20部
。在魏君子《香港電影演義》一書中寫道,正因為新寶院線的成立,香港影人的“賺錢
時代”來臨了。


  當年,劉德華叫“劉十三”,寓指“一年拍十三部電影”;鄭裕玲叫“鄭九組”,
同時段接拍九個戲。連幕后的攝影、燈光、茶水都身兼三四個組的任務。

  這段時間也是王晶從影生涯中的黃金期。1988年,他和劉德華合作拍攝《最佳損友
》,這部400萬的小成本喜劇片最終摘下了2000萬票房。當年,劉德華一天連軸跑三個劇
組,只有到王晶的劇組才能睡兩個小時覺。“他每次來我片場都是一副要死的狀態。我
不得不說:‘你先睡,睡兩個小時起來再拍。’兩個小時后,我必須叫他起來,我也一
天有兩個組在同時開拍啊!”


  20年間,他拍攝的80部電影累積總票房超過了10億港幣,被譽為“香港最高票房導
演”。

  香港電影的繁榮背后是臺灣熱錢的涌入,這一時期,華語電影出現了大量的港臺合
拍片。1992年前后,劉德華的天幕、李連杰的正東相繼創立,他們背后的金主都是臺灣
片商。


  一部港片的立項過程是:臺灣片商拍錢,點名要香港大腕配搭出演,然后找導演,
最后才是創作劇本。據傳,當年王家衛就是以“林青霞、張國榮”班底,“騙”來臺商
千萬投資,開拍了《東邪西毒》。


  “如果臺灣片商投資份額不到整部電影的一半,導演是不會選擇拍的。因為拿自己
的錢拍會賠啊!到后幾年,臺灣資金已經足夠支撐整部戲。”王晶說。

  在充足的資金資源下,一部香港電影從立項到完成多則二個月,少則一個月。據說
,當年剛出道的編劇文雋就曾在導演的逼迫下四天寫出一個劇本。在王晶的回憶中,這
樣的江湖段子基本屬實。他說:“四天都算多的了,為了加快速度,很多片子導演都在
片場想劇本,有時,就算有劇本也不用,因為一些導演是武指出身,根本不會寫字,需
要有一至五個編劇在現場。”


  臺灣金主

  現在回憶當年盛世,很多人感嘆600萬人口的香港能在電影產業領域被譽為“東方好
萊塢”可謂一個奇跡。但在王晶看來,香港電影當年的興盛完全是得益于臺灣電影保護
主義的庇護。“你說當年香港就那么點人口,哪來那么多票房啊?那時靠的是臺灣受眾
。”


  上個世紀90年代,臺灣政府只允許臺灣片和港片在本土上映。港片上映前要加入一
個名為“臺灣自由工會”的組織,保證政治取向符合國民黨的利益。當年,梁家輝因拍
攝了《火燒圓明園》被臺灣當局封殺,因為臺灣市場的重要性,梁家輝在香港的工作機
會也幾近流失。


  在西片上,臺灣政府有嚴格的限制:一部好萊塢電影只能引進八個拷貝,也就是說
最多只能在八個戲院上映。

  “好萊塢片子很少,日本電影不讓上,韓國片一點點。”王晶向《中國周刊》記者
回憶說,“在和港片的競爭中,臺灣片怎么能比香港片好看啊?當年臺灣電視劇也很難
看。記得當局規定,所有打的鏡頭只能打八秒鐘。我看了一個電視劇,兩個人打到第八
秒,忽然停了,說:‘住手,你不是我叔叔嗎?’我笑死了。臺灣電視不好看,電影不
好看,老百姓只能看港片了。”


  香港電影在臺灣的大行其道也恰逢臺灣經濟正待起飛:各地開發公路,搞基礎建設
。臺灣中南部的很多農民依靠政府征地補償的土地金,一夜暴富。

  王晶聽聞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春節,一個農民拉著牛車,帶著一家老小十六口進
了電影院。一看坐滿了。農民說:“不行,我光出門就花了三個小時,一定要看上香港
電影。”于是不得已加座看。那時,臺灣一家1000個座位的戲院,很可能有2000人在看


  在香港電影的極速狂飆中,王晶成為其中既高產又賣座的導演:

  1991年他和周星馳合作《整蠱專家》 ,開始了他們長達10年的無厘頭喜劇的創作;
同年,又開拍《賭俠》,開創了香港電影的賭片市場。為了快拍快上,王晶的電影多以
情節夸張著稱,沒有什么藝術講究。他曾說過:“觀眾想看什么電影,我就拍什么。”


  臺灣充足的資金一面帶動了香港電影的發展,一面也使得整個香港電影產業陷入了

惡性循環:跟風爛作橫行,影片類型單一,演員片酬居高不下,有影評人評價這一時期
的香港電影是典型的“商業功利主義”。

  當年,香港政府不能對電影產業進行過多的“宏觀調控”,基本上一部電影沒有太
大的政治問題,都可以上映。

  王晶說:“與現在的內地電影審批制度不同,香港政府對電影管制有很清晰的條文
。導演對照著拍就可以了。一部符合標準的電影拍完后,你必須讓我上。而且香港的審
批制度是三天之內就要給答復,不像現在的大陸拖拖拉拉幾個月都沒有審完。”


  在很多電影圈內人看來:1993年是香港電影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事情的起因是由于
惡性競爭,周星馳的電影《濟公》賣給臺灣片商3000多萬港幣的高價,最終讓臺灣片商
血本無歸。這個事件引發了臺灣八大片商開始和香港電影從業協會就“如何抑制港片成
本,壓低港片酬勞”進行協商,最終,談判破裂。臺灣片商要求臺灣當局放寬對西片的
限制。1995年,臺灣當局不再對好萊塢電影的拷貝數量進行限制。


  “我們怎么打得過美國片啊?”王晶唏噓,“香港電影就是這樣失守的,其實是香
港人自己搞死了自己。我們去談判的人威脅臺灣片商,你要封頂,我們就不給你電影,
就算給了,最多只能放三個月。臺灣商人當然不干,最后才引發了政府干預,讓好萊塢
電影進入到臺灣。后來,臺灣電影也是這樣死了,兩敗俱傷啊!對于這段歷史,很多香
港電影的資深影人都不愿提,或者說是個忌諱。他們怎么敢提?當年他們做了最笨的一
件事情。如果先答應臺灣商人封頂,兩三年后港片價格自然會上去了。這個故事只有我
敢拿出來講,而且我只當著媒體說過兩次。”


  一組數據也表明觀眾逐漸對港片失去興趣:1991年的香港電影票房前三名都在3000
萬港元以上;1992年,前三名的票房都超過了4000萬;但1993年只有《唐伯虎點秋香》
略超過4000萬。


  內地嘗試

  1993年之后,香港電影陷入蕭條。隨著吳宇森、徐克、李連杰等大腕明星遠走好萊
塢,香港本土已經很少有人再堅持拍電影了。

  當年,王晶嘗試走了兩條道路,第一條是自辦公司,拍攝一系列面向香港本土的電
影。這里就有日后大獲成功的古惑仔系列。王晶說:“當年臺灣市場死了,我就想拍一
些面對香港年輕觀眾的電影,做大本土市場,找到新的增長點。其實香港當年的狀況和
現在內地很像,觀影的平均年齡偏老。應該有一些面對20—28歲年輕人的電影。”


  王晶走的第二條路就是嘗試來內地拍攝合拍片。1993年前后,內地已允許和港臺資
本合作拍片。《倚天屠龍記》是王晶進入內地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整部影片絕大多數投
資來自臺灣片商,內地制片方只投資了200萬。王晶解釋說:“內地200萬投資是一個封
頂價格。說實話,這些錢在我眼里根本不是一個錢。”


  回憶1990年代的北京,王晶形容“路黑乎乎的,什么都沒有”。當年,王晶最常去
的地方是燕莎。劇組里一個內地員工告訴他:“燕莎是我們走都不敢走進去的。

  王晶說:“我覺得這樣很不好,同一個組里,大家得到的待遇相差太遠,香港員工
拿的錢內地員工可能三輩子都拿不到。而且,我接觸了一些內地電影人,發現這里沒有
純粹的商業片,不是導演不想拍,是他們連有這個念頭都不敢有。”


  1996年,王晶和永盛娛樂合作,開始嘗試在內地發行電影。當年,永盛娛樂對發行
VCD抱有很大希望。最初面向市場的《百變金剛》、《烈火戰車》、《赤子威龍》都獲得
了可觀的收益。“但不知道為什么?(政策)忽然就不讓我們發了。”王晶說。


  也許是經歷這一事件,王晶放慢在內地發展的腳步,即使在1997年回歸后,香港影
人大舉北上時,王晶也走得越發小心謹慎。近十年間,他先拍攝了一系列賣座的電視劇
《小寶與康熙》、《楚留香》、《天下第一》;2003年前后,才開始嘗試投拍一些小制
作低成本的電影,比如1000多萬成本的《臥虎》和《野蠻秘籍》。


  到2007年,王晶感覺內地市場開放的差不多了,遂決定在2008年放大對內地電影的
投資額。從2008年到2010年間,王晶相繼推出《美麗密令》、《未來警察》、《金錢帝
國》等電影,內地屏幕上一度又出現了港片興盛期時王晶PK王晶的狀況。


  但和在香港受到的抨擊一樣,在內地,王晶的每部作品都會被詬病“這么爛的電影
會搞垮電影市場”。王晶反擊說:“他們憑什么罵我?我拍了三十年的商業片,掌握了
商業規律。我的電影不賣座,誰的賣座?再說,如果這部電影票房不好,你隨便罵我。
但這么好的票房,證明有很多人在看。電影不是藝術,它是大眾傳播,所以導演要用社
會學的角度去分析。一部電影從立項起就要考慮演員配搭,上演檔期,戲里的娛樂性比
例,是否融合地區口味,同類型片子的多少。這是一套精密的商業計算公式。”


  2010年是內地市場更好的時代嗎?王晶搖搖頭:“現在內地電影市場看似熱,但我
很少敢用來自行業外的資金。一個人常常說給你投500萬,結果只是說說看;能拿得出1
000萬以上的投資人,其實不多。另外,內地電影市場的熱,與當年的港臺市場相比,還
是不同的。當年我們是重利,現在內地電影人還是太‘重名’了。”


http://ent.sina.com.cn/m/c/2010-10-08/15203106352.shtml
王晶:我经历的电影兴衰_影音娱乐_新浪网
王晶:我经历的电影兴衰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180.101.46
nostim:蠻有趣的文章! 推一個~1F 03/10 02:23
zorrle:不錯的文章 不過當年台灣開放好萊塢片我記得是類似美國牛2F 03/10 02:23
zorrle:是美國強勢逼迫我們打開市場 應該不是台港談不攏的問題
sleepyrat:美國祭出301條款把台灣列為觀察名單,逼台灣開放市場4F 03/10 02:27
vincentlan:推一個5F 03/10 02:42
joinlin:我始終覺得王晶的智商應該很高才對 他是個很聰明的人6F 03/10 03:03
mikejan:王晶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系畢業的7F 03/10 03:08
boyen3:我還以為當年香港電影 台灣只是出演員而已...8F 03/10 07:22
boyen3:沒想到角色這麼重要
sleepyrat:當時台灣片商(徐楓、邱復生)也投資拍大陸電影10F 03/10 07:26
yanabi:台灣市場和資金對當時的香港電影工業都非常重要11F 03/10 07:33
yanabi:所以九零年代台灣市場被好萊塢掌控也間接影響香港電影資金
rjrsaxiwao:不錯13F 03/10 09:52
telboy:好多內幕14F 03/10 10:47
log56:能不能請教一下「封頂」是什麼意思,看上下文還是不太懂15F 03/10 11:30
GuangHuan:全文看下來,封頂應該就是上限,不能超過這個價格16F 03/10 13:19
kage:我猜"封頂"是上限?17F 03/10 13:19
maskwearer:我想封頂的意思應該是抑止香港電影賣給台灣發行商的價18F 03/10 13:26
maskwearer:格不斷往上飆升
elyse0811:王晶很聰明 他跟黃霑都是很聰明又很愛裝瘋賣傻的20F 03/10 13:41
likeqiang:張藝謀早期電影不少也是臺灣投資21F 03/10 14:18
tropicmyway:看完這篇覺得很有趣 王晶突然變可愛了 XD22F 03/10 14:25
tropicmyway:感覺很多看過的港片好像都是他拍的@@?
TIDUSOMG:覺得王晶真的不簡單!思考的角度都很全面性24F 03/10 16:34
gozira:好文章。25F 03/10 17:16
kickmeout:這是舊聞吧..不要亂貼26F 03/10 17:44
patato2:王晶很強好嗎27F 03/12 01:10
stocktonty:瘦仔晶28F 03/13 21:09

--
※ 看板: ot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75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