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dinos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4-10-04 07:38:44
看板 CHING
作者 aaa8841 (匡國軍節度使)
標題 Re: [問題] 請問"四五品京堂"到底是幾品
時間 Fri Oct  3 18:06:21 2014


※ 引述《KantoTandai (KantoTandai)》之銘言:
: 曾紀澤在光緒四年出使英國,擔任大清帝國駐英國大使時,他的官銜是"候補四五品京堂
: ,賞戴花翎一等毅勇侯"
: "一等毅勇侯"是他世襲罔替老爸曾國藩的侯爵爵位,那"候補四五品京堂"到底是四品
: ?還是五品呢?請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會讓人覺得"語意不清"的品秩稱呼呢?

iiooiioou: 晚清之前這個官名是指可以候補四、五品的吏部官職09/29 20:03
iiooiioou: 哪個有缺,就先補上,但是後來濫發後變成虛銜.......

不是吏部官職....也沒有濫發過,整個清代不過二三百人

「京堂」稱謂源自明代,不是特定官名,是泛指京師各衙門的堂官(長官,堂上之官)
又稱作「京卿」,明代包含南京的衙門,清代專指北京,盛京系統不算京堂。

順天府尹/丞、宗人府丞,也算稱謂上的「京卿」,
但性質特殊,很少直接在這種某品京堂的補用程序中。(查僅有順丞、宗丞各一例)

簡言之,可以理解為「小九卿」的範圍,
但頗明確排除了翰詹/宮坊」,
詹事府詹事、少詹事、司經局洗馬、翰林院侍讀/講學士、左右春坊庶子
因為是翰林系統的升轉官階,不能任意空降。(清代翰林始終是清望所在的原因)

此外,也排除內務府三院卿(上駟院卿、武備院卿、奉宸苑卿)
雖然三院卿也符合在京衙門的定義,卻不算京堂,會另外稱為三院卿,
因為內務府系統也是很封閉的,自有銓敘規則。

如果是部院層級的堂官,則稱「部堂」。(左副都御史也算)


履歷中看到的「京堂」基本上要看作一種銓敘資格,定其品級是重點
常見於三到五品官員(京官外官皆有)回籍養病痊癒、丁憂服闕後重新候補授官的身分,

銓敘重視歷階,這個候補資格是皇帝能破格任用進入中樞的門檻,

所以也有少數案例是革職後被啟用、或者皇帝破格拔擢做京官的。

因為定品級,所以有時候會精確到「從四品京堂」,也會有「以四品京堂休致」。


三品、四品、五品的京堂都有,指可以簡放以下:

大理寺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正三]

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從三]

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通政司副使、

宗人府丞、順天府丞[正四]

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從四](祭酒為翰林出身專缺)

光祿寺少卿、通政司參議[正五]

鴻臚寺少卿[從五]

[小註解]
{六部司員(郎中、員外郎)、都察院給事中、監察御史、
 順天府治中、宗人府理事官...這些縱使品級在正/從五品,
 卻僅是中級協理事務的官員,不算堂官,不在京堂之列,比不上鴻臚寺少卿。}

道光四年(1824)議定,奉旨以三品京堂補用人員,不補大三品,以小三品用;
奉旨以四品京堂補用者,不補大四品,以小四品京堂用;奉旨以三四品京堂補用人員,
扣除大三品,其大四品之缺,仍准補用。
道光九年(1829)奏准,三品以下、鴻臚寺少卿以上丁憂服滿人員,可補用本項對品
之官職,不侷限於專補本缺。

因為是定品級,內閣系統的內閣侍讀學士也納入銓選,
三品京卿時常往上升就是從二品的內閣學士,然後轉任部院侍郎(部堂)。

因為是定品級,有時候也會以三品京堂外放按察使。


說濫發變成虛銜的,是京官銓敘壅滯造成的錯覺。


BTW,因這候補資格是皇帝能破格任用進入中樞的門檻,
戊戌變法時光緒帝超授了一群四品京堂...然後一堆原部院寺卿堂官被革職,
這確實是德宗亂搞,而再怎麼亂搞仍然無法將一個五六品的司員拉上尚書侍郎。


kingstong: 不用管幾品,因為清朝末年官都亂賣,連投資報酬率都不會10/02 21:23
kingstong: 算,結果到最後國庫還是虧!
當然要管幾品!捐納只能捐五品部院郎中以下到九品的小京官,
三到五品的京堂都捐不得。

明代京堂可以混著補對品六部司員(例如郎中),清制不行,
有點像政務官跟事務官性質不同,縱使同品級仍不能混同。

另外還是說一下你的誤解。

戶部銀庫紀錄
雍正元年(1723)新收捐納銀198萬餘兩

道光二十年(1840)銀庫總收入1035萬兩,捐輸銀佔249萬兩

道光二十二年(1842)銀庫總收入1091萬兩,捐輸銀佔895萬兩

光緒十六年(1890)八至十月新海防捐+順天府賑捐用到一年後還剩餘30萬兩

虧不虧?國庫真的虧就不會屢議停捐又屢開捐例。


清財政有兩個先天限制:「永不加賦」、「每災必賑」
就連太平天國軍餉孔急時,災荒州縣的錢糧蠲免賑恤仍然是極為乾脆的。
此係清初從明朝滅亡教訓得到的領悟,異常堅持。

既然不能變更,當國家有重大變故而傳統收支不敷時,開捐幾乎是唯一解。
這是學者稱為清前期傳統財政(地丁錢糧)的末路。
也因此庚子新政時停捐例是放在改革財政計劃的一部分。


捐納本有「蒐集異途人才,補科目之不足」的功能,也確實代有人才出,
晚清各地開辦團練、支撐新政的主要人力極高比例是由捐納產生的鄉紳,
多數是帶著一個候選候補官銜經過督撫保舉後去實際辦事。

 (早在嘉慶初年川楚白蓮教亂,鄉紳團練就常被推上第一線作戰,
  後來團練湘軍沿此脈絡。)


銓敘首重科甲,異途出身能補上實官的鳳毛麟角,
縱使在乾隆朝尚且有進士候補知縣候了十年的,何況異途?(大挑制度於焉出現)

晚清江浙等大省的候補官員多達三四千人,
能讀書的還是會想辦法拼進士,就算會降級授職,總是比異途順很多..

李慈銘在咸豐九年(1859)由諸生捐納得戶部郎中[正五],
同治九年(1870)中舉人,光緒六年(1880)中進士,授監察御史[從五]。

再如完顏崇實,原本捐得候選員外郎[從五],

道光三十年(1850)中進士入翰林,兩年後散館授編修[正七]。


至於虧的,是虧在社會成本,反覆被抨擊
第一,當捐納者補到實官後,畢竟良莠不齊,
奸惡者輒巧取搜刮以「回本」(如當今民代),虧於吏治。

第二,造成有錢人家子弟喪志:「士不安於讀書,眾志紛然群趨於利」,有害培才。

第三,職官制度「國家名器」的貶值,
捐例越開,只能得虛銜/出身、又排不上補缺,捐的人就越少,
所以要打折促銷、多開實官捐,是惡性循環。

乾隆間常例,每歲貢監封典、雜職捐收,約三百萬。今捐例折減,歲入轉不及百
 五十萬。名器重,雖虛銜亦覺其榮,多費而有所不惜。名器輕,則實職不難驟獲,
 減數而未必樂輸。

同治四年(1865),山東巡撫閻敬銘言:
各省捐輸減成,按之籌餉定例,不及十成之三。彼輩以官為貿易,略一侵吞錢糧,
  已逾原捐之數。明效輸將,暗虧帑項。

都在說這樣的社會成本,而不是國庫虧。
何況,捐官的都必庸碌無能嗎?地方志中的名宦可也不少捐官出身。
正途出身難道就必定不貪嗎?可以見到抨擊捐納最猛烈的多是正途出身,
那顯然帶有對於銓敘機會被異途擠壓的不平。

是故,有御史「請令商賈不得納正印實官,以虛銜雜職為限。下部議行。尋部臣
言捐生觀望,有礙餉需,詔仍舊制。」

MajolicaYu: 可請問:候補這個也算是榮譽銜,所以只要不是實缺無妨?10/02 22:36
不是榮銜,前已敘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8.219.220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CHING/M.1412330805.A.5CB.html
KoujikiOuji: 大推1F 10/03 21:54
mayaman5566: 大大!!!!!!       補官不是那麼好補滴2F 10/03 22:14
MajolicaYu: 謝謝釋疑~3F 10/03 23:40
iiooiioou: 推  釣到強者了呵呵@@4F 10/04 00:41
hengyen: 推節度使....這也同時回答在任官員考中進士那篇5F 10/04 03:19

作一些補充&上色
※ 編輯: aaa8841 (27.245.0.55), 10/04/2014 04:03:11

--
※ 看板: dinos 文章推薦值: 1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341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 ̄︶ ̄)b microken 說讚!
guest
x)推文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