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看板 MathThinking
作者 jimmy200570 (敬平)
標題 張海潮老師演講 之心得報告
時間 2011年04月05日 Tue. PM 09:59:22


張海潮老師演講 之心得報告
496401321 數四甲 吳敬平

  3月30號那一天,我們聽了張海潮老師的演講,張老師藉由著這次的演講,告訴我們很多數學教育的錯誤和缺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數學教材的選擇問題。而這個主題便會牽扯到一個爭議性的話題──建構式數學。

  以往的數學,往往都是直接叫學生“死背公式”。儘管學生可以藉由這個方法迅速的得到較高的分數,但是他們往往不懂公式所代表的意義。拿乘法的定義來說,學生死背九九乘法的話,固然很快就可以知道7× 4=28,但是卻不知道7× 4代表著「四個7」,如此一來,即使知道7× 4=28又有什麼意義呢?在這種情況下,建構式數學就因此誕生了。但是它卻像以往的“上策”一樣,聽起來是不錯,但是往往不會被採用。台灣自從採用了建構式數學以後,就遭到各方面的批評。最主要的批評為「太繁瑣、進度太慢」,而且從學生的學習效果來說,並沒有比以前還要更理解數學。

  張老師還指出,那些教材編撰者常常拘泥於一些不重要的「死問題」,例如要強調分蘋果時每個蘋果一樣大,又或者必須用各種方式找出“角”的定義〈張老師:角是什麼?不就是尖尖的東西嗎?〉,討論這些比較沒有討論意義的話題,可以說對於學生的學習效果並沒有助益,反而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障礙,更使得建構式數學顯得沒有太大的改革意義。

  儘管,學者們指出要「一綱多本」,但是書商們為了要讓自己編的教科書被採用,居然不約而同的拿教育部給的範本拿來修改。這種換湯不換藥的行為,根本沒有達到「一綱多本」的效果,可以說沒有多大的意義。說穿了,也不過是將同一種零食放到幾十種不同的包裝,表面上看起來種類繁多,其實只是用來欺騙消費者。

  如果我們要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又或者真正達到「一綱多本」的目標,應該是設法找出問題的核心,而不是拘泥於「平分」、「蘋果是不是一樣大」的問題,並且盡量避免書商完全將範本照抄或是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修改〈例如說話的口氣或圖片〉。除此之外,我們也該培養學生具有多元思維的能力,而不只是單純的以一種方法來解題。我小學的時候,老師就出過一個數學問題:「將一個圓形大餅分成八塊,需要切幾刀呢?」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包括我〉寫“三刀”〈前兩刀垂直,第三刀橫切〉,然而老師卻直接對我們的答案打「錯」,理由是:「題目沒有說可以橫切。」話是不錯,但題目也沒說不能橫切呀!由此可見,教師對於思維方式的限制,也是學生數學思考方法的妨礙之一。至於如何解決這些障礙,正是我們將來無法避免的重要問題。


--
※ 作者: jimmy200570 時間: 2011-04-05 21:59:22 來自: 61-59-250-197.static.seed.net.tw
※ 看板: MathThinking 文章推薦值: 2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375 
( ̄︶ ̄)b Csz 說讚!
1樓 時間: 2011-04-05 23:28:02 (台灣)
  04-05 23:28 TW
一綱多本那段讚!!!!  各版本間也有互相"參考"的情況出現
2樓 時間: 2011-04-22 16:52:24 (台灣)
  04-22 16:52 TW
可能成為數學教師的你  又應該如何教導學生呢?  已登記囉~~
e)編輯 d)刪除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